• 图片新闻
  • 天图简讯
  • 业界动态
  • 公告栏
  • 媒体报道
  • 活动预告
  • 在线视频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新闻资讯>>媒体报道

在书香里“守望青春”
发布时间:2018-10-30

一缕书香,陪伴爱书人十载春华秋实;一座图书馆,见证着改革开放四十年沧桑巨变──昨天上午,在天津图书馆举办的第二届京津冀图书馆“守望青春,我与图书馆故事”阅读推广交流展示活动现场,来自京津冀三地的读者与基层图书馆工作人员分享了图书馆带给他们的一段段动人的故事。

三地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联合主办,天津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河北省图书馆、天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共同承办,此次活动共收到书画、摄影、征文作品949件。一批珍贵的图文资料、一段美好的阅读回忆、一个感人的图书馆故事,展现了京津冀三地公共图书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丰硕成果,在京津冀三地留下沁人心脾的书香,让全民阅读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昨天的活动现场,三地读者和基层图书馆工作人员代表通过讲述、访谈、视频短片、诗歌朗诵、快板等不同的形式带来了他们各自与图书馆的动人故事,从不同侧面展现出图书馆对人们心灵的润泽。东丽区图书馆的小读者们把对图书馆的热爱汇编成快板《书香雅韵小课堂》。河北省图书馆的小读者武依萱以视频短片的形式讲述了她从小“泡”在图书馆长大的故事。

首都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讲述了老读者、知名文艺评论家谢玺璋的图书馆情缘。早在几十年前,谢玺璋还是北京化工厂的一名工人,首都图书馆成了他的“大学”,为他日后的文学道路积累了丰富的精神力量。后来,谢玺璋写作《张恨水传》时急需一些市面上早已绝迹的资料。了解到他的需求,首都图书馆向他提供了张恨水创办的《新民报》北平版报纸和张恨水所著的《弯弓集》,助他渡过了创作难关。

天津图书馆的老读者侯希岩则是通过图书馆重逢了知己。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喜爱读书的侯希岩结识了一位有着同样爱好的朋友张宪生,每到周一的休息日,她俩就相约到图书馆读书,获得了文化的启蒙。后来侯希岩失去了与张宪生的联系,其间她依然坚守在图书馆,也经历了天津图书馆几十年来的变迁。前不久,活动组工作人员在收到侯希岩的来稿后非常感动,在翻阅了几十年前的纸卡档案,筛选了许多姓名、年龄相仿的读者,经历了几十次失败后,终于联系到了张宪生本人,让一对几十年的老友以他们最熟悉的方式重逢。

作为几十年来图书馆事业的亲历者、建设者,基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同样有着许多感触。88岁的宝坻区图书馆原馆长陈连芳通过视频为观众讲述了她一生钟爱的图书馆事业。1978年她到宝坻区图书馆工作时,馆内藏书很少,为了让读者读到心仪的书,又为节省经费,她和同事无数次赶赴北京和天津市区买书,再用肩膀把书“扛”回宝坻。有的书存量少、需求大,她又和同事想办法制版、翻印,为读者提供资料。如今,她有一个梦想,就是看到家乡建起一座十层楼高的国际化图书馆。

武清区图书馆的杨树红是一名基层图书馆员。她说,以前图书馆的旧址还是平房,为了在冬天给读者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她就和同事起大早捡柴火,在开馆前生好炉子。她还经常送书下乡,骑着自行车往返达几十公里。现在,图书馆的硬件上了档次,她送书下乡的车也从“两轮”变成“四轮”,但有一点永远不变,那就是作为一名基层图书馆工作人员永远为读者服务的初心。

 

(新闻来源:《天津日报》2018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