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新闻
  • 天图简讯
  • 业界动态
  • 公告栏
  • 媒体报道
  • 活动预告
  • 在线视频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新闻资讯>>业界动态

上海市图书馆首推电子书外借服务
发布时间:2009-03-27

近日,上海图书馆正式推出数字移动阅读器即俗称的“电子书”外借服务,成为全国首家提供此类高端服务的图书馆。

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也引入了“电子文件系统”以取代以往的纸质文件发放,“两会”文件开始实现电子阅读,这无疑是一个极富象征意义的变化。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教授更公开建议,“应当大力发展电子书”。

而与此同时,3月16日,在大洋彼岸,美国西部近150年历史的《西雅图邮讯报》也停止印刷版,完全转向电子阅读。

电子书的时代是否已经来临,即将对传统阅读方式取而代之?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在我国,电子阅读的革命已经爆发,但发展还面临“版权困境”。

图书馆外借“电子书”,电子阅读逐渐普及?

“90后”中学生项擎并不是个文学爱好者,但与许多同龄人一样,他已经习惯了随时随地用手机阅读一些动漫小说,不管是在下课时还是在地铁车厢里。

就在几年前,“电子阅读”可能还只是个前卫的概念,而如今,绝大多数人已经或多或少地在方便快捷的电子阅读和受到很多条件限制的传统阅读之间,不知不觉地选择了前者。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阅读不断冲击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品位,已经与传统的阅读方式“并驾齐驱”,甚至有超过书本阅读的趋势。根据新闻出版总署主管的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8年底公布的第5次国民阅读调查显示,网络阅读率以36.5%首次超过34.7%的图书阅读率。据普华永道调查预计,2012年,全球电子书的销售将达到96亿美元,而到了2018年,电子书的销售将会超过纸质书。

在这轮电子阅读的潮流中,以往多少给人以保守印象的图书馆,如今却也在采取富有前瞻性的举措,推动普通市民更多地尝试“电子阅读”。

今年2月16日,上海图书馆通过网站对外宣布招募手持式电子图书阅读器试用读者100名。2月27日,首批读者幸运地成为这种外借服务的体验者。这些电子书仅相当于一本较薄的传统图书大小,而重量更轻些,然而它们却能够下载和储存数千种“电子读物”,供“主人”随时随地移动阅读。

图书馆外借“电子书”的新鲜举动,即使是在对众多时尚事物见怪不怪的国际大都市上海,也引起了强烈的关注和兴趣。一时间,众多“尝鲜者”纷纷报名。

身为杂志社编辑的黄女士表示,以前只能在书房里啃一些大部头,有了数字移动阅读器,“现在乘地铁、排队的时候都可以享受看书的快乐了”。而年近六旬的“老伯”黄先生在使用了电子书后也表示,最大的感受就是“新鲜”,而且“操作也比想象中简单”。

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说,推出数字移动阅读器外借服务,“主要是让读者多读书、读好书”,让读者足不出户、借阅图书。

电子阅读VS传统阅读,孰优孰劣?

“足不出户、借阅图书”。毋庸置疑,这是所有爱书人的理想,电子书真能将它变为现实吗?而在这场已经开始的“电子阅读”和“传统阅读”的较量中,谁又将胜出成为赢家?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严锋认为,总体而言,电子阅读是大势所趋。

上海图书馆的统计显示,近两三年来,传统阅读量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不前,而电子阅读却“高歌猛进”,大大发掘了读者的阅读潜力。以纸质书刊借还量为例,2007年和2008年的数值均在1300万至1400万之间,但上海图书馆的网页点击率却从2200多万猛增至3600多万。

然而,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电子阅读要发展成我国阅读市场的主流,“目前来看还为时尚早”。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韩绍伟说,不同阅读内容有不同的阅读体验,“比如小说,可能通过电子阅读的人就很多,因为存贮携带方便,而且看完就可以删除。但一些大部头或者消遣类的书,可能就需要拿着纸质书坐下来思考阅读或者品味阅读。而教材则可以两者结合,以纸质为主,配合电子版的辅助材料。”

周德明指出,中老年读者因阅读习惯和不熟悉电子网络等原因多选择纸质图书,而年轻读者尤其是“80后”、“90后”一代,则比较喜欢电子、数字、网络阅读。当下,出版界两种情况都有,一是先有纸质书,而后通过扫描拷贝方式上载至网络;二是先在网络上发表,大红大紫后再印刷纸质书”。他认为,当前电子阅读与传统阅读还是“相互补充,不是相互挤压”。

“现在电子阅读攻势猛烈,但全球市场份额也不过1%-2%。” 严锋指出,从长远看,电子书有可能在市场份额上会超过纸质书籍,但传统书籍仍有较大的生存空间,可能走向小众化、精英化。

电子书时代来临之前,“版权困境”先待破解

被业内视为“电子书”时代来临的一缕曙光,上海图书馆的数字移动阅读器外借服务能否推广?对此,上海图书馆读者服务中心副主任金红亚也并非信心十足。她对记者表示,“最终效果还有待观察”。

业内人士更指出,电子阅读在我国的发展和普及,必须首先解决版权困境。

作为资深编辑,韩绍伟坦承“出版社比较少做电子书”。因为电子书籍一旦出版之后就很难控制内容,版权的管理太难。

事实上,目前热门图书的面世,多以传统纸质为主,电子、数字读物的“跟进”存有明显时差。以上海图书馆为例,24万册电子图书中,新书很少,但这并不是因为没有及时添购,而是买的时候这些电子图书内容就已经“旧”了。

另外,很多出版社对电子阅读产品的收费控制和下载统计技术还存在疑虑。

大众书局副董事长何根祥介绍说,上海图书馆最近和一些出版社洽谈电子出版合作时,很多出版商在即将签订电子书代理协议时,却“总是因为版权以及收益问题而再三犹豫”。

从目前看来,阻挡我国出版界全面拥抱“电子书”时代的最大障碍,也许依然是出版社与电子阅读器技术商的利益分配问题。据介绍,在国外,出版社与电子阅读器技术商一般联合组成出版集团。而在我国,出版社和电子阅读器技术商之间相互独立,技术商只提供软件,内容需要从出版社购买,双方能否进行资源整合与合作成为巨大挑战。 “也许,只有先解决利益分配问题,中国的电子阅读市场才有可能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