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新闻
  • 天图简讯
  • 业界动态
  • 公告栏
  • 媒体报道
  • 活动预告
  • 在线视频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新闻资讯>>业界动态

中国公共图书馆窘境亟待改变 专业人才缺乏
发布时间:2009-12-03

我国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投入不均、人均藏书量偏低、专业人才缺乏——

  公共图书馆窘境亟待改变

  “首届公共图书馆国际高峰论坛”于11月17日—20日在深圳召开,海内外的多名学者和专家,共同探讨了城市公共图书馆合作发展大计。

  图书馆对提高全民阅读水平能起到什么作用?互联网的出现对图书馆是挑战还是机遇?公共图书馆在数字化时代如何生存与发展?这些都是“首届公共图书馆国际高峰论坛”与会代表最关切的问题。
 

  互联网对图书馆是挑战,也是机遇

  “认为从互联网上就可以获得所有的资源,因而对图书馆的存在持怀疑的想法是比较荒谬的。”美国图书馆协会主席罗伯特·史蒂文斯认为,互联网上信息弥漫,评估这些信息、进行信息导航是传统图书馆所擅长的。她指出,数字化时代对图书馆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公共图书馆在新时代可以担负一种全新的角色。“在美国,公众对公共图书馆的需求超出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现在在学校获得的知识技能已经远远不够,图书馆为人们提供知识技能更新的职能比过去更显得重要。可以说,图书馆正在成为今天人们的公开大学。”

  美国公共图书馆协会主席萨理·费德曼也说,在当代美国的社会网络中,可能没有一个比公共图书馆更能体现美国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的机构了。目前,美国有9000多个公共图书馆系统,大约有16500座公共图书馆,68%的美国人拥有读者证,每年大约有14亿人次到馆访问,比持visa的人和到麦当劳的人数量都多。“实际上,数字环境和社会网络的兴起,已经为图书馆界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与会代表还达成了一个共识:无论时代怎么发展,图书馆始终为人们提供进行终身教育的机会,这也佐证了它存在的必要性。国际图书馆协会与机构联合会主席艾伦·泰塞认为,很多知识不能仅仅从一所大学或者一些教育机构获得,图书馆正是帮助人们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渠道,比任何正规的学科教育起到的作用都大。她还指出,与学科教育不同,图书馆没有考试等环节,可以以比较自由的方式来鼓励人们学习。

  有专家认为,比起传统纸质书籍,电子类媒介的确很方便,在人们阅读习惯改变的同时,今天的图书馆界也在适应变化和接受挑战。深圳图书馆副馆长甘琳介绍说,深圳图书馆从创建的那天起,就将自己生存、发展的命脉与行业价值及科学技术紧紧地连在一起。从1988年开始,深圳图书馆就在研制“图书馆集成系统ILAS”,现已发展到全国3000多家用户,世界范围内4000家用户。

  公共图书馆面临的难题亟待解决

  来自国内的一些图书馆专家在发言中指出,面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我国公共图书馆面临的一些难题亟待解决,如购书经费投入不均、人均藏书量偏低、专业人才缺乏等。

  据统计,2008年我国内地人均购书经费是0.794元,不足8毛钱;此外,在购书经费的投入上,全国绝大部分省份都没有达到平均水平。各地的投入也很不均衡,上海的人均购书经费达到了7.612元,而河南只有0.158元。

  我国公共图书馆的人均藏书量同样不容乐观。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是0.501册。不仅数量少,各地图书馆的发展也极不平衡。上海的人均藏书是3.39册,而最少的三个地方安徽、河南、西藏都只有0.17册。根据联合国发布的公共服务指南,公共图书馆的馆藏应该以每人1.5到2.5册为标准。从我国的情况看,与国际标准还有很大差距。

  一些专家认为,在经济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是由国家整体投入的,而在最需要信息、最需要图书的农村,反倒在制度上缺乏保障。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提出:“近年来,国家有很多文化投入项目面向基层。比如说农家书屋,这是由新闻出版总署推出的一个服务项目,投入达到了几十亿元,但是从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因为体制上的问题,送下去以后怎么运行、怎么管理,没有制度上的保障,存在很多问题。”

  这种差别不仅存在于城乡之间,同一地区甚至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也存在。“比如在江苏,苏南地区的苏州所辖17个县级图书馆,年购书经费都超过了100万元,但是在苏北地区的很多县,一个县年购书经费只有几万元。”陈力认为,如何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分级分层多形式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保障体系和可持续的运行机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

  专家们表示,人才缺乏也是影响图书馆发展的因素之一,尤其是县一级的图书馆跟当地的文化馆、博物馆相比,专业人才尤为缺乏。

  一位专家提到,一个县城的新图书馆开放时,考察人员走进图书馆,绕半天绕不出来。“图书馆的馆长都不知道图书怎么编目,他按书籍的大小进行分类、置放,造成那里的书架像迷宫一样。”

  图书馆服务模式有待更新

  专家认为,近年来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服务方式随着社会公众的要求在扩大和完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服装产业发达的地方,当地政府就办服装产业图书馆。这样做是否符合公众的要求,尚需要研究。提出图书馆为产业服务,也需要研究怎么为产业服务,服务到哪个层面。

  罗伯特·史蒂文斯认为,社区图书馆应成为社区的心脏和头脑。面对海量信息,图书馆应当教会人们如何使用,如何判断最重要的信息,要进行客户导向调查,发现客户的需求,然后根据这些需求,改变图书馆内部设置。

  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对如何因势利导发挥网络世界的图书馆服务作用,有自己的心得:开拓多元化的服务渠道、创新复合图书馆模式、发展信息共享空间模式。

  “5年前,我们建设了一个新闻阅览室,有1000多种中文地方报纸,有10台电脑可以查询所有的网上数字报纸。每到整点的时候,墙上的电视机都会放新闻。”吴建中介绍,通过一站式服务,让读者获得了相关的新闻信息。

  最近上海图书馆开设了新服务,把文献提供服务和馆籍互借服务放到网上,上海的读者需要上海或国家图书馆,甚至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资料时,可以向上海图书馆提出请求,上海图书馆根据需要,把他需要的资料拿到手,然后送到他所在的社区。通过馆籍互借体系,实现读者足不出户借阅的梦想。

  香港中央图书馆总馆长刘淑芬带来了香港图书馆建设的新信息。基于香港历史的特殊性而举办的香港口述历史库藏计划,得到9所大学支持,也成为该馆的一大亮点和特色。该项目从上个月开始,出版了一系列关于口述历史的馆藏,提供了一系列咨询服务,并为项目建立了网站,便于公众了解。

  面对互联网的挑战,有专家提出,图书馆应当变“坐馆”为“行馆”,与网络争读者,要从过去消极等待读者上门,转变为主动服务,积极参与读者的阅读行为。艾伦·泰塞认为,公共图书馆需要积极承担社会文化和教育作用,使那些结束学校教育的年轻人和广大民众不断提高知识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