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新闻
  • 天图简讯
  • 业界动态
  • 公告栏
  • 媒体报道
  • 活动预告
  • 在线视频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新闻资讯>>业界动态

广东图书馆公共服务的新探索
发布时间:2010-04-16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体制基础、目标任务、组织体制、战略地位和基本框架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东坚持改革创新,着力从一体化、现代化和社会化三个方面入手,积极推进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建设,促进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发展从要素驱动为主向要素驱动和创新驱动并举转变,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城乡图书馆公共服务一体化

       推进城乡图书馆公共服务一体化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具体运作中,我们首先依托现有的省流动图书馆分馆和全省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集镇文化中心、文化户,充分发挥其具有遍布全省、布局均衡、可减少重复建设的优势。截至2009年12月,广东流动图书馆已在省内欠发达地区建立了65个分馆,共接待读者2100万人次,借阅图书4300万册次。遍布全省的1204个乡镇文化站和14666个社区、行政村文化室、16059个文化户是广东农村图书馆公共服务网络的主体。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省乡镇文化站的图书馆(室)和农村行政村文化室、文化户的图书服务点共接待读者约1000万人次。农村图书馆公共服务藏书短缺、农村群众看书难的问题得到明显缓解。

       要推进城乡图书馆公共服务一体化,就必须调整现行城乡图书馆公共服务的二元文化结构。在这方面,主要进行了以下三种模式的探索:一是总分馆模式,以深圳市、东莞市为主要代表。深圳市各区图书馆,在全国较早推行以区图书馆为总馆,以街道图书馆为分馆,以社区图书馆为节点的三级“总分馆制”模式。随后,东莞市在全市城乡推行总分馆制,即建设以东莞市图书馆新馆为城市中心馆(总馆)、各镇街图书馆为分馆、村(社区)图书馆以及图书流动车为补充,同时吸收企业、学校等其他系统图书馆加入的城乡图书馆网络,以“中心馆—分馆—服务站”的形式,整合资源,联合服务,促进图书馆公共服务向农村(基层)延伸,让城乡群众享受到更加充分、快捷、方便的图书馆公共服务。深圳、东莞一体化管理的总分馆模式,以较少的事业经费投入,取得了数倍于常规发展模式的整体社会效益。二是联盟模式。这种模式以佛山市为主要代表。他们致力于建设以公共图书馆为主体、各行业系统图书馆加盟,覆盖全城、服务全民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在纵向上,建立和完善以市图书馆为龙头、区图书馆为骨干、街道(镇)图书馆为节点、社区(村)图书馆为网点的公共图书馆四级网络;在横向上,使公共图书馆与学校、企事业单位图书馆等不同类型的盟员馆实现互通互联、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服务。全市逐步形成了高水准、覆盖全社会的图书馆服务网络和科学合理、富有地方特色的多级文献保障体系。三是合作共建模式。广东市县两级文化、广电和新闻出版,实行三个部门合一的行政管理。利用这种体制优势,各地文化广电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和市县(区)镇村四级图书馆(室)、文化站(户)积极参与共建全省“农家书屋”工程。每个“农家书屋”的藏书一千到几千册不等。与此同时,还鼓励全省各地在军营、企业、文化大户等单位合作共建图书流动服务点。

类别图书馆公共服务现代化

       以现代化的视野确定图书馆公共服务的新方向和新坐标,是推动文化创新、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实现图书馆公共服务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广东文化部门积极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运用知识创新和科技进步的成果,为图书馆公共服务注入新的内容、建构新的平台、创造新的形式,大力发展以数字化内容、网络化传播、智能化检索、自动化借阅为主要特征的图书馆公共服务。比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组织研制“广东省数字图书馆”、“广东省级图书馆自动化及自动化网络系统”、“广东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广东省远程文献检索传递系统”,并牵头与全国16个省市的60多个图书馆合作建立全国规模最大、服务面最广的“联合参考咨询与文献传递网”。广东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牵头合作研制全国首个跨系统(公共文化系统、教育系统和科技系统)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联合目录平台。深圳市图书馆组织研制集图书自助借书还书、自助清点馆藏、智能图书车、射频防盗报警等一系列自动化管理功能于一体的新图书馆业务管理模式和集传统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和智能化图书馆功能于一体的“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东莞市图书馆组织研制“区域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和全国首创的“24小时自助借还服务”。广州市图书馆自主研发“广州数字文化网”与“文化共享工程集约化建网及管理工作新模式”。所有这些,都是主动迎接数字时代和网络时代挑战的创新举措,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和示范作用。

       目前,以深圳市和东莞市为代表的“图书馆之城”创建工作,已从规划走向实施。2003年,深圳市提出要把深圳建设成为一个没有边界的大图书馆网的“图书馆之城”,并制定了《深圳市建设“图书馆之城”(2003—2005)三年实施方案》和《深圳市建设“图书馆之城”(2006—2010)五年规划》。经过7年努力,无论是图书馆数量、人均藏书量、人均购书经费、人均外借书刊文献册次、千人年均新增藏书量、千人阅览座位,还是电子资源、特色资源、经费预算增长率等,都有了明显提高。总之,通过图书馆自身公共服务的现代化,广东图书馆作为传承弘扬优秀文化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要渠道,作为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终身教育和文化学习的重要载体,在推动城市现代化乃至全省现代化的进程中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公共图书馆公共服务社会化

       政府作为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责任主体,必须提供图书馆公共服务。其方式可以根据情况灵活选择、自由组合。

       广东文化部门在坚持图书馆公共服务政府主导的原则下,从图书馆公共服务主体的多元化、筹资渠道的多样化、服务对象的公众化和服务队伍的社会化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图书馆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化运作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提供图书馆公共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如深圳市于2005年正式印发《深圳市重大公益文化活动实行社会化运作试行办法》,并相应出台公益文化事业捐赠管理和发展文化义工两个办法。这些政策出台后,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在市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深圳市发行集团积极承办“深圳读书月”活动。佛山市禅城区的专题图书馆——澜石金属图书馆、环市童装图书馆、外来工图书馆,分别由佛山澜石国际金属交易中心、佛山环市童装交易中心和该区所在地的工业园区无偿提供场地,由镇、街道办投资建馆,由禅城区政府下拨运行经费,由禅城区联合图书馆负责统一管理。这种独特的办馆模式,实际上就是国家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政府与民间协力发展的新型合作模式。汕头市图书馆与企业合作,建起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阅览室”等,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丰富了图书馆的文化休闲功能。近年来,广东文化管理部门还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公共服务,鼓励各级图书馆建立文化义工服务机制,向社会招募的文化志愿者涉及各行各业各层次公民。

       与此同时,为适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特点和不断升级的新情况,广东大力促进图书馆公共服务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供公共服务的种类、层次、特色的多样化。二是公共服务对象的多样化,比如集鉴赏、交换、分享于一体的“晒书大会”、广东省首个公益性图书交换市场——“南都书屋”、免费的“市民学习网”、“读书电视辩论赛”、“少图影视剧场”、“少图生日会”、“童话乐园”、“故事大王会”、“阅读实践活动”、“市民空间”、“星期天法律服务日”等。近年来,广东还相继出现了为特定群体“量身定做”的“外来工图书馆”、“台港澳图书阅览室”、“视障阅览专区”、“学生自学专区”、“少儿礼仪之家”、“亲子阅读专区”、“四点半学校”等图书馆公共服务。

       广东的实践证明,图书馆公共服务引入社会力量,不仅不会减弱政府财政对图书馆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保障、削弱图书馆公共服务的功能,反而会弥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图书馆公共服务的不足,有效地引导、吸引和调动社会文化资源,做大图书馆公共服务的“增量”,优化图书馆公共服务的微观主体,从整体上提高图书馆公共服务的水平、效率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