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新闻
  • 天图简讯
  • 业界动态
  • 公告栏
  • 媒体报道
  • 活动预告
  • 在线视频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新闻资讯>>业界动态

图书馆陷入转型之困
发布时间:2010-11-06

  本版11月2日报道《西安图书馆为何冷清如许》,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

  遭遇类似尴尬的,并非西安图书馆一家。当下社会变革日新月异,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数字阅读、网络阅读方兴未艾,图书馆的传统职能逐渐失去吸引力,“立身之本”受到猛烈冲击;与此同时,部分图书馆或多或少存在人浮于事、功能单一、馆藏陈旧、效率低下等问题,可谓内忧外患。

  变革和转型势在必行。可对于图书馆来说,难题有待破解,转型方向尚未明晰,一切还需探索与实践。

  为此,本版推出系列报道,关注图书馆的生存状态,为身陷转型之困的图书馆把脉。今天推出第一篇,分析网络调查结果,选登部分读者来信,通过数据调查和读者来信,客观呈现图书馆面临的真实困境。 

  ——编  者   

  

       有人称,在如今这个生活节奏加快、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去图书馆读书已经成为一种“奢侈的高雅”。究竟有哪些人仍然去图书馆?他们对图书馆有哪些不满?图书馆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为了解这些问题,近日,文化版与人民网共同推出“图书馆的认知和使用情况”读者问卷调查。截至11月2日晚10时,共有1489名网友参与了调查。在受调查者中,男性占70.68%,本科及以上学历占72.36%,城镇人口占95.38%。

  去图书馆,“图”的是学习

  在去图书馆的动机中,“查阅资料”和“自习、学习”成了最主要的动机,分别有99.8%和68.8%的受调查者选择。另外,一些人去图书馆的目的还在于“休闲消遣”(33.9%)、“听讲座、看展览”(21.1%)和“交际需要”(4.5%)等。正因如此,在受调查者眼中,图书馆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习场所”(68.3%),同时多数人也认同图书馆是“文化机构”(54.5%)。

  在被问及“是否知道当地有正常运营的图书馆”时,七成多(75.3%)的受调查者表示知道,两成(20.1%)的人表示当地没有图书馆,4.6%的人表示不清楚。在后两类人群中,超过九成(92%)的人表示当地需要建设图书馆。

  馆藏匮乏成“死穴”

  当被问及“不去图书馆最主要的原因”时,“馆藏不够丰富”成为最大阻碍,近七成(66.9%)的读者选择了此项。其次,“路程太远”(60.3%)、“有其他途径(比如上网)可以代替”(57.1%)和“馆藏更新速度慢”(50.7%)也成为疏远图书馆的主要原因。此外,“没有时间”(40.7%)、“服务水平低下”(38.4%)、“环境不够舒适”(27.9%)及“没有去图书馆的习惯”(11.5%)都是不利因素。从中不难看出,图书馆的馆藏质量仍不够理想,互联网的普遍使用也威胁到图书馆的生存。

  调查发现,图书馆分布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41.2%的受调查者表示,“去一趟最近的图书馆”要花半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其中12.5%的读者要花1—2小时,8.8%的读者要花两小时以上,耗时在15分钟以内的仅占三成左右(32.6%)。

  与存在的问题相对应,“丰富馆藏”成了读者最希望图书馆改进的地方,有65.3%的人选择了此项,其他选择依次为“提高馆藏更新速度”(49.7%)、“增加分布点”(43.1%)和“提升硬件水平”(43.1%)。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国拥有国家图书馆这类硬件完备的图书馆,但受调查者对于硬件水平的要求,反映了国内图书馆硬件的普遍水平仍有提升空间。另外,读者建议图书馆需要改善的方面还存在于“增加延伸业务(讲座、展览等)”(38.8%)、“提高图书馆馆员素质”(38.4%)、“增加互联网服务”(36.5%)、“图书定位、查找更便捷”(33.9%)、“简化借阅程序”(29.7%)、“提供个性化服务”(28.5%)等。

  图书馆变身“老古董”

  在互联网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时,它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拉大了人们与图书馆的距离。近六成(56.3%)读者表示近两个月“没有去过”或“一个月去一次左右”图书馆,“一周去两三次”及更频繁的读者仅占1/4左右(25.5%)。

  而同时,有42.9%的读者表示一周内上网时间达到3小时以上,1—3小时的占到四成(40.4%)。互联网的“热”与图书馆的“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网络成为替代图书馆的主要手段之一,有28.1%的读者认为“有其他途径(比如网络)可以替代图书馆”,所以不需要建设图书馆,同样的理由也高票(57.1%)当选了“不去图书馆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与此同时,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图书馆的反应似乎显得比较迟钝。在调查中,近四成(36.4%)受调查者反映当地图书馆竟未设网站。有些人甚至戏称当地图书馆已是“老古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