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新闻
  • 天图简讯
  • 业界动态
  • 公告栏
  • 媒体报道
  • 活动预告
  • 在线视频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新闻资讯>>图片新闻

年华易老 技·忆永存 | 非遗记录工程成果展(第五期)
发布时间:2023-07-04

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下,国家图书馆主办、天津图书馆等全国220余家各级各类图书馆进行联展联映的“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五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暨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传承人记录成果特展”拉开帷幕。

特展中展映的68部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影片,全部来自非遗记录工程——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中的代表性成果。

本期展映的项目如下。

 

古琴艺术

1.项目名称:古琴艺术

2.领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

3.列入时间:2003年被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8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名录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5.简介: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琴一直占据着一个重要地位,和中国的书画、诗歌以及文学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古琴是中国独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人们弹奏古琴往往不仅是为了演奏音乐,还和自娱自赏、冥思、个人修养以及挚友间的情感交流密不可分。

从早期的文学作品以及考古发现中,可以得知古琴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的演奏是高雅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它成了贵族和文人的精英艺术。实际上,古琴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因为它是中国文人所必需的素质修养“琴、棋、书、画”当中的一种,且位居其首。古琴艺术吸纳了大量优雅动听的曲调,演奏技法复杂而精妙,而且有着独特的记谱法,大量乐谱都是人们口头流传下来的。

古琴有七根弦、十三个徽,通过十种不同的拨弦方式,演奏者可以演奏出四个八度。古琴的演奏有三种基本技巧:散、按、泛。“散”是空弦发音,其声刚劲浑厚,常用于曲调中的骨干音;“泛”是以左手轻触徽位,发出轻盈虚飘的乐音(泛音),多弹奏华彩性曲调;“按”是左手按弦发音,移动按指可以改变有效弦长以达到改变音高的目的。同一个音高可以在不同弦、不同徽位用散、按、泛等不同方法奏出,音色富于变化。

 

展映作品

01古琴艺术(梅庵琴派)-王永昌

02古琴艺术(浙派)-郑云飞

03古琴艺术(岭南派)-谢导秀

 

蒙古族长调民歌

1.项目名称:蒙古族长调民歌

2.领域: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3.列入时间:2005年被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8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联合申报情况:与蒙古国联合申报

5.名录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6.简介:

我国北方辽阔草原上的蒙古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草原文化,其中最鲜艳的艺术之花,就是独具特色的长调民歌。作为与盛大庆典、节日仪式有关的表达方式,长调在蒙古族社会享有独特和受人推崇的地位。婚礼、乔迁新居、婴儿降生、马驹标记以及其他蒙古游牧民族的社交活动和宗教节庆仪式上,都能听到长调的演唱。在摔跤、射箭和马术比赛的狂欢运动会“那达慕”大会上,长调更不会缺席。

长调是抒情歌曲,由32种采用大量装饰音的旋律构成,它赞美美丽的草原、山川、河流,歌颂父母的爱情、亲密的友谊,表达人们对命运的思索,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纯真和善良。蒙古族长调大量使用装饰音和假声,悠长持续的流动性旋律包含着丰富的节奏变化,极为宽广的音域和即兴创作形式。上行旋律节奏缓慢稳定,下行旋律常常插入活泼的三音重复句式,这来自对草原生活步调的模仿。长调的演唱和创作与牧民的田园式生活方式紧密相连,这是蒙古族至今仍然广泛延续的生活方式。

长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13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中已有记载。直至今日,长调仍保留着丰富的地域的风格。在中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牧民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中,在表演和当代音乐创作中,长调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展映作品

01蒙古族长调民歌-巴德玛

02蒙古族长调民歌-额日格吉德玛

03蒙古族长调民歌-扎格达苏荣

 

羌年

1.项目名称:羌年

2.领域: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3.列入时间:2009年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名录类型: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简介:

羌年是中国羌族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祝活动。节日期间,羌族人民祭拜天神、祈祷繁荣,在释比的细心指引下,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举行庄严的祭山仪式,杀羊祭神。然后,村民们会在释比的带领下,跳皮鼓舞和萨朗舞。活动期间,释比吟唱羌族的传统史诗,人们则唱歌、喝酒,尽情欢乐。新年之夜,每个家庭的一家之主会主持祭拜仪式,献祭品和供品。

 

展映作品

羌年-王治升

 

侗族大歌

1.项目名称:侗族大歌

2.领域: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

3.列入时间:2009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名录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5.简介:

侗族大歌是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包括声音歌、叙事歌、童声歌、踩堂歌、拦路歌。“众低独高”是其传统的声部组合原则,优美和谐是其鲜明的艺术品格,歌师教歌、歌班唱歌是其全民性的传承方式。它所承载和传递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人伦礼俗、智慧精髓等至关重要的文化信息。

 

展映作品

01侗族大歌-潘萨银花

02侗族大歌-吴品仙

03侗族大歌-贾福英

 

南音

1.项目名称:南音

2.领域:表演艺术

3.列入时间:2009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名录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5.简介:

南音是集唱、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南音用泉州方言演唱,主要以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拍板等乐器演奏,以“乂工六思一”5个汉字符号记写乐曲。现存的3000余首古曲谱,保留了自晋(公元265年至420年)起至清(公元1644年至1911年)历代不同领域的曲目。音乐风格典雅细腻。其演唱形式、乐器形制、宫调旋律、曲目曲谱及记谱方式独特,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南音是相关社区广大民众珍爱的文化遗产。

 

展映作品

南音-苏统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