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新闻
  • 天图简讯
  • 业界动态
  • 公告栏
  • 媒体报道
  • 活动预告
  • 在线视频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新闻资讯>>天图简讯

海津讲坛系列讲座第八十九讲开讲
发布时间:2010-11-07

  2010年11月6日(周六)上午9时,由天津图书馆、天津社联、《天津中老年时报》、《津门曲坛》等单位共同主办的“海津讲坛系列讲座——天津戏曲、曲艺系列”第八十九讲在天津图书馆报告厅开讲。本次讲座特别邀请国家一级演员、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何佩森先生主讲:京剧的吐字、发音。
  何佩森先生是京剧名家李多奎先生的传人,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天津师范大学客座教授、著名戏曲节目主持人、《梨园声韵学》作者。他的演唱酷似其师李多奎先生,不仅韵味醇厚而且嘴里讲究,为李派老旦传人中的佼佼者。
  何先生深情讲述京剧是我们国家的国粹,是中华文明集大成的艺术表现形式,京剧的由来是在清代四大声腔“南昆、北弋、东柳、西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相继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调、弋阳腔、梆子腔等剧种经过几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的戏曲剧种。
  何先生从三庆班名字的由来讲起,使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了京剧本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地方戏,二百多年前徽班进京,在徽调、汉调结合的基础上,吸收融和了昆腔、梆子腔等剧种的营养,逐步脱胎形成了京剧的雏形——皮黄腔(其主要声腔是西皮和二黄)。京剧既不是北京的地方戏,也不是几个地方戏的简单组合。在京剧形成的同时,也建立了京剧本身的语音系统。其中既有京音的成分,又有皖音、湖广音,更有昆曲等剧种的 “中州韵”,但也同样不是几种方言的简单混合,而是成为京剧有别于其它戏曲剧种的主要标志的“京剧语音系统”。正因为如此,京剧中有独特的发音和吐字的尖团音和上口音。这是从中华传统文化的长河中传承而来的精华,是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口字也不是京剧独有的,而是古汉语的读音,连毛主席诗词中也有体现。
  何先生详细解读了京剧的尖团音和上口音,一边讲解一边列举京剧唱腔中的典型唱段,字正腔圆的李派唱腔不时激起听众的阵阵掌声。使广大听众对《五方元音》、京剧的十三辙有了深刻认知:姑苏、灰堆二辙没有齐、撮二呼,所以不存在京剧的尖字。怀来辙、中东辙、发花辙(只有一个尖字“斜”)中也没有京剧的尖字。记认京剧尖团字,只要认准:梭波辙、乜斜辙、一七辙、摇条辙、由求辙、言前辙、人辰辙、江阳辙以上八道辙口的尖音字,就能够解决问题。何先生强调,要想学好唱好京剧,这方面必须要下功夫记和背,没有捷径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