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新闻
  • 天图简讯
  • 业界动态
  • 公告栏
  • 媒体报道
  • 活动预告
  • 在线视频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新闻资讯>>媒体报道

【图】津城工匠传承技艺 古籍修复80后小匠挑大梁
发布时间:2016-04-05

说起古籍修复,总能让人想起,一间满是纸张的屋子里,一张陈旧的桌椅上码放着古籍片章,以及桌前满头白发的修书师傅在伏案工作,而在天津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修复古书的主力军却是已经是一群年轻活泼的“80后”,古老的技艺一代代地口耳间传承下去,而这项颇具神秘色彩的古老职业和年轻的团队之间又发生着怎样的故事?

古老的技艺一代代地口耳间传承下去

天津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在文化中心图书馆历史文献部C区5楼,在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万群的带领下,前沿新闻记者通过历史文献部借阅区后,沿着一条安静的走廊便走进了这里。打开文献修复室的大门,三个大红色的裱案台格外显眼,而让人惊讶的是,除了万群和另一个经验丰富的师傅外,全部都是清一色的80后。这几年,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来了很多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修复中心的人员如今扩大到了十来个人,而这些年轻人在几位老师傅的带领下,逐渐成了这里的主力军。

看到自己的师傅来了,几个年轻人走上前来。“不行,不行,这个要重做”万群说,晾干的纸张出现了小块不平整,在这里精细是最基本的要求。每一个人的桌子上除了待修补的古籍残片,还有毛笔、浆糊、镊子、棕榈排刷摆放在手边,工作人员们熟练地操纵着手中的镊子和毛笔,每个洞都要用一小块纸点裱上去,把边缘搭在原纸上的超出部分用镊子夹回去。

 

大部分古籍修复师都是80后
修复工程十分细致
修复古籍是一个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工作,即便是窗外喧嚣,这里依旧岁月悠长,一部书少则数册,多则几十册,要一页一页地按照工序修补。万群说,对于这些活力十足的年轻人来说,古籍修复是个手艺活,没有反复锻炼和积累根本不可能出好作品的,好在这些孩子都很认真刻苦,一件工作反复去做,从不抱怨。
古籍修复是个手艺活,没有反复锻炼和积累根本不可能出好作品
虽然古籍修复中心引进了很多新的设备,但是修书仍旧是人工操作,工作人员在平日工作之余还需要练习基本功。坐在修复室一角的王超,在这里算是可以独当一面的年轻人之一,他告诉记者就拿对齐纸张来说,看上去简单,但是想要完全对齐四个角是很困难的。有的时候,拿上厚厚的一大卷纸,刷上糨子,一张一张地反复对齐,一张没对上就要重新做。只是这样的工作看似无趣,但是在最后的回装上就显得特别有意义了,一本书的侧边能像是用刀子划出来的那么齐,都是这样练出来的。
淼淼说“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工作起来不会觉得累”

休息的时间,刚刚还一脸平静严肃的索淼淼脸上立刻挂上了俏皮的笑容,88年出生的她阳光、活泼。2010年进入到天津图书馆之后,学文物鉴定与修复的淼淼就分到了古籍保护中心,之后她又参加了国家开办的第5期古籍保护培训班,开始系统学习古籍修复。说到自己选择工作的原因,单纯得就是喜欢两个字,她说“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工作起来不会觉得累,每次看到自己的作品做好后都很幸福”。

前几天,工作之余淼淼还为自己做了一个袖珍的古籍影彰,并配着做了一个精致的小函套,自己做东西特别好玩,但是工作绝对不能抱着玩的心态,她说一开始接触古籍修复的时候特别紧张,生怕修坏了,这些都是难得的珍品,古籍一旦修坏了就是永久性的破坏,无论是普本还是善本每一个都要格外小心。说到未来的打算,她希望自己能像师傅那样把手艺练得更加精细,不断补充知识,做一个修书且懂书的人。

(新闻来源:《北方网》2016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