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新闻
  • 天图简讯
  • 业界动态
  • 公告栏
  • 媒体报道
  • 活动预告
  • 在线视频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新闻资讯>>业界动态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鸿儒谈笑处,往来皆市民
发布时间:2010-08-18

        近日,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迎来了两位演讲嘉宾: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少将和著名养生专家张力。他们分别同市民畅谈“抗美援朝的回顾与启示”以及“学会身心养生”,可容纳800人的深圳图书馆报告厅座无虚席。

       迄今为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已坚持六年,汤一介、王蒙、丛维熙、郑小瑛、易中天、于丹、徐沛东、姜昆、谢芳等300余位名家学者共举办讲座400余场。2009年,文化部授予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文化创新奖”。

选人选题“宽”“严”结合

       市民文化大讲堂首创于2005年6月。深圳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有着太多“无根”的游子。据2003年发布的《深圳文化发展蓝皮书》透露,2002年底,当时深圳700万总人口中,人才总量仅74万人,远低于北京、上海和广州。深圳人口的文化层次与城市经济的发展程度是非常不相称的。深圳整个城市在实现急剧嬗变时,也感受到了后劲乏力,这种感觉来自于人才的匮乏,来自于科教水平的制约,最终是来自于文化底蕴的不足和文化实力的虚弱。

       为了满足市民对高雅文化和知识性文化的需求,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丰富市民的精神世界,增强市民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为了着力打造富于深圳特色的智慧型、力量型文化,培育城市人文精神,提高城市软实力,“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诞生了。

       该如何把市民文化大讲堂做好?请人和选题是主办者花费力气最多的环节。主办者既要了解市民的欣赏趣味和喜好,又要注意满足广大市民提高鉴赏能力的需求。

       深圳社科院院长乐正告诉记者,在选人和选题上,他们注意做到了两个结合:

       一是在选题上要“宽、严结合”。

       所谓“宽”,就是按照“大文化”的理念,尽量拓宽文化知识面和传播面;所谓“严”,是指文化大讲堂作为一个城市主流文化品牌,在政治上要严把关,要严格标准,认真挑选题目和人选。

       二是在内容上要“庄、谐结合”。

       既要有严肃的学术选题,也要挑选一些比较通俗、与市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形式上大家喜闻乐见的选题,既有涉及国学、文化、文学、艺术、历史等的严肃学术选题,也有养生保健、励志教育、礼仪文化、心理健康等贴近市民生活的选题,同时,又紧扣社会热点策划各种系列主题,以满足市民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需求。

“永不落幕”的大讲堂

       市民文化大讲堂多年来一直在寻求“变脸”。除了讲座主题从单一到系列,表现形式也从现场聆听到延展阅读。组委会通过多媒体联动、多层次传播,不断扩大大讲堂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在具体运作中,他们选择位于中心区的深圳图书馆作为大讲堂的主场地,为举办讲座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借助报纸、电视、广播等主流媒体进行二次传播,把大讲堂的精彩进一步放大、推广;编印《大讲堂快报》,及时向市领导及相关部门汇报活动的进展情况;编辑出版大讲堂系列丛书和光碟,做好讲座的二次开发。同时还开办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网站,为建设一个“永不落幕”的大讲堂搭建平台。

       市民文化大讲堂创出了大众文化发展的新模式,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公益文化社会化运作的新路子。

       专家介绍,市民文化大讲堂至少有四条经验可以借鉴:一是讲座内容突破了狭义的社科圈子,范围涉及大文化各个领域,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大餐;二是传播范围突破了学术圈子,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广大市民的参与热情;三是承办单位动员社会文化机构广泛参与,达到社会文化社会办的效果;四是讲座突破现场听众的圈子,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图书和互联网,大大扩展了间接受众的范围,提高了市民文化大讲堂的社会效益。

       据不完全统计,大讲堂现场直接听众达30万人次,媒体受众达数亿人次(含平面媒体、电视媒体和多媒体),大讲堂网站累计访问人数达30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