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新闻
  • 天图简讯
  • 业界动态
  • 公告栏
  • 媒体报道
  • 活动预告
  • 在线视频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新闻资讯>>业界动态

衢州图书馆:免费开放6年 烛照全民悦读
发布时间:2011-05-10

       衢城最有文化气息的街路在哪里?一个直观的细节,便是辨别路灯的迥异。夜幕四合之时,当那一盏盏古典宫灯式的街灯被点亮,目光所及之处,便是要寻找的那条路——新桥街。

  路如其名,要想抵达人文衢州的纵深地带,必须踏上新桥街这座大河之桥,方可从“新”穿越至东南阙里的“古”,方能领略浙西历史的博大与深邃,方会感知三衢书海的无边与无际……

  700多米长的新桥街上,分布着孔氏南宗家庙,以及衢州博物馆、图书馆、群艺馆等一批文化设施,它们各司其职、相得益彰,将这条街路浸润得充满了文化涵养与气度。

  但新桥街所拥有的,显然不止文化的集群效应,它更为深远的举措是让文化设施回归了公益本位。早在2005年5月,衢州便在浙江省地级城市中率先向公众免费开放了博物馆和图书馆。

  当大门向农民工和百万富翁同时敞开,当门票和借阅费成了浮云,新桥街所铭记的,是衢州文化向全民普惠的开始,它所推动的,更是社会的公平与民主。

  “让公共图书馆回归它应有的本色”

  2005年5月1日,在一个属于劳动者的节日里,衢州博物馆挥别了启用仅8个多月的新版门票,宣布实行免费开放。前所未有的人流涌进了博物馆,曾经孤寂的“礼贤江山龙”化石开始了日复一日的“被围观”。

  事实上,当衢州博物馆告别清冷陷入忙碌时,与它一街之隔的衢州图书馆同样也在悄然忙碌着,因为紧随其后的将是它的免费开放。

  在市图书馆员工的记忆里,“不温不火”似乎是免费开放前衢州图书馆人气的典型写照,“那个时候读者需要办借阅证,除了押金外,每月还要交5元借阅费。”

  可就是这一年60元的借阅费,竟成了横亘在知识殿堂前的无形门槛。数据显示,开馆20多年的衢州图书馆,直到在2004年底,其借阅证总量只有近5000张。

  与之形成明显对比的是,自2005年5月28日免费开放后,办证数字便开始陡然翻番。统计显示,仅开放当年的办证量就超过了1万张,是过去总和的两倍,衢州人的读书激情终于找到了释放的场所。“当年我们宣布免费开放时,并没有举办隆重的仪式,也没有请主要领导出席……其实没必要高调,我们做的仅是让公共图书馆回归它应有的本色。”市图书馆负责人说,每一个公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都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4年发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这份宣言中写道:“任何人,无论其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民族、语种或社会地位如何,在获取公共图书馆服务方面都有平等权利。”

  既然是平等享受服务,怎么能用收费来设置门槛,拒绝读者?作为衢州最大的公共图书馆,衢州图书馆一直想为公众“敞开大门”,不过,一个现实的困境还是“钱”的问题——如果免费,经费缺口如何保证?

  转机出现在2005年年初,在市领导的支持下,一支衢州财政部门的调研组来到了图书馆,他们的目的就是想清楚地了解,衢州图书馆一年到底能收多少借阅费,以便匡算地方财政的补助标准。“由地方税收提供运转经费,对所有纳税人免费开放”,这正是西方“公共图书馆”所倡导的理念,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公共图书馆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平等地向公众开放。

  2005年5月,衢州市政府宣布将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免费开放纳入当年的为民办实事项目,这也意味着,衢州成了积极响应“公共图书馆”开放理念的先行者之一。

  作为浙江首座宣布免费开放的地市级图书馆,衢州图书馆在当时显然是“异类”,不过,这一敢为人先的举措现在看来却有着非凡的意义。

  今年年初,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文要求: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

  如今,当其他地区的图书馆为免费开放而忙得措手不及时,衢州图书馆却有着别样的淡定,“免费开放已经6年了,我们现在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将服务做得更好,让读者更满意。”

  免费开放,考验读者也考验图书馆

  1984年,还是20多岁的周筱萍调至刚刚由衢县图书馆升格而成的衢州图书馆工作,“当时全馆只有几千册图书,来借书的人也很少”,周筱萍打趣道,经常有人羡慕她在图书馆工作,“他们觉得我这份工作一定很自在,很清闲”,但事实上,悠闲的日子其实很短暂。

  时隔10年,位于府山南麓的衢州图书馆新址落成。新馆采用了开架式借阅图书,“那时超市也才刚刚兴起,从以前的用目录选书到直接从书架自选图书,读者似乎很兴奋。”周筱萍称,开架后最大的问题便是图书开始无序摆放,而免费开放带来的匆匆步履,使得图书乱架问题进一步凸显。

  以至于,市图书馆不得不在2006年集中组织人力,花了近两周时间对外借书库进行了一次较为彻底的整理排架,不过好景不长,乱架问题还没根治,“逾期不还”的问题又接踵而至。

  周筱萍坦承,该馆目前至少有1000册以上的图书回不了“家”。“办借阅证需要交纳60元押金,但实际上,每次借阅3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过60元。”

  事实上,免费开放考验的不仅是读者的素质,更对图书馆的服务水准提出了更高要求。

  刚刚履新衢州市群艺馆馆长的黄祖祥,之前曾任市图书馆馆长近5年。至今,黄祖祥仍对一次读者投诉记忆犹新。这位读者在机关效能110网站上反映“外借部的一名女员工没有微笑服务”,“后来了解到,这名女职工当天心情不太好,但通过这件事,我们深刻意识到,作为窗口单位,图书馆员工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政府形象。”

  “读者第一,服务至上”,包括黄祖祥在内,几乎每一届图书馆领导都会反复强调这个理念,“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水平,绝不能因为免费开放而降低。”

  然而,仅仅学会了微笑还远远不够,爱挑刺的读者又盯上了图书馆这幢有20多年历史的老房子。2007年的夏天,一位叫“芥菜籽儿”读者在网上这样戏谑没有空调的图书馆:“到外借部的楼上找书,那个热啊,简直就像置身于蒸笼!额上的汗水用手指一刮一甩,一眨眼功夫,地上那水迹就干了……”

  “芥菜籽儿”的感慨,曾让黄祖祥一度深感无奈。他说,硬件的短板一直制约着图书馆的发展,2009年3月,在经过多年的等待后,100多万元馆舍升级改造的经费终于到位。

  赶在当年“读书日”之前,衢州图书馆完成了它的精彩蜕变:轻点鼠标,想要借的书的位置和状态马上显现;想还书,不用再等到工作人员上班,只要丢进“还书箱”,就可实现自助还书;闭馆前,响起的不再是刺耳的铃声,而是动听的轻音乐,卫生间也不臭了,整个图书馆都安上了中央空调……

  行走在焕然一新的图书馆内,读者们渐渐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但在图书馆的员工们看来,遗憾依然存在,比如因为库房有限,馆藏的50万册图书,只有近20万册图书在架,许多复本图书只能上架一册,大量旧书只得堆放在地。更着急的是,图书馆的人员编制数量一直停留在20多年前的标准。“由于没有编制,一些专业技术岗位,都很难引进人才,而目前雇佣的10多名临时工,工资也只得从办公经费中捉襟见肘地挤。”一位图书馆领导这样感叹。

  “所有的公共图书馆都不会拒绝乞丐”

  “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前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著名诗人博尔赫斯的愿望,如今正被衢州图书馆努力实现着。“天堂给人温暖前行的力量。过去大家只知道公共图书馆能典藏阅读,但是忽略了它的另一职能——保障社会文化公平。”市图书馆副馆长钱根富认为,免费开放6年来,衢州图书馆一直在试图贴近“公共”。

  以去年为例,市图书馆先后举办了20多场读者活动、知识竞赛、报告会、展览,以吸引读者走进图书馆,培养他们利用图书馆的意识。

  不同的时代,图书馆应该有不同的服务方式。不可否认,面对当前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的生存空间正受到严重挤压。人们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远比到图书馆查资料便捷。

  但黄祖祥认为,越是在信息爆炸的年代,部分底层民众更无法跟上时代步伐,因此图书馆依然有它存在的意义,而且比起互联网上的碎片式信息,图书馆提供的知识是权威而全面的,“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公共图书馆的使命之一就是推动全民‘悦读’,我们洒下烛光微火,期待着燎原的那一天。”

  而“那一天”,似乎已不再遥远。郭慧如是市实验学校的学生,作为衢州图书馆首批“小小管理员”,她觉得自己从中收获许多:“虽然当小管理员很累,但只要看到我的工作证,心里就充满了欢乐,因为,我每天都在帮助读者、帮助他人……当小管理员不仅使我的心灵得到欢乐,也使我的灵魂更加完美。”

  事实上,被图书馆改变观念的青少年远不止郭慧如。如今在衢州图书馆,人头攒动的少儿阅览室已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象,每逢节假日,局促的馆前广场,常常被前来接送孩子的私家车堵得水泄不通。

  数据亦可佐证青少年的读书激情,目前衢州图书馆的借阅证总量为34553张,其中16241张属于少儿证,占到了近一半的比例,青少年读物的总量也接近了馆藏图书的半壁江山。

  同样得到眷顾的还有广大农民。钱根富介绍,目前衢州图书馆已经在全市建立了60多座“农家书屋”,“送书下基层”近10万册,“今年,我们还准备重点选择几个村,根据他们的特色产业进行有针对性地赠书,达到农家书屋扶持农家经济的目的。”而在此之外,市图书馆还在部队、社区、福利院、学校、监狱、企业等场所建立了16处图书流通点,定期直接将书送到读者的身边。

  “我们业内都知道美国钢铁巨富安德鲁·卡内基一生捐建了2500多座图书馆的故事。卡内基的哲学是:给予公平的社会环境,再穷的人也能成功,图书馆就是成功的第一个台阶。不久前曾有媒体报道杭州图书馆不拒乞丐,其实所有的公共图书馆都不会拒绝乞丐,只要他们是来看书的。”黄祖祥说。

  真的会有乞丐来借阅图书吗?在周筱萍的记忆里,虽然乞丐罕见,但农民工有不少。“农民工到我们这借书,还享有‘特权’,不仅押金减半,而且一次可借5本。”不仅如此,市图书馆还专门采购了适合农民工阅读的图书、报刊,主动送书到他们的工地。

  “生活中或许有许多埋怨,但应该为我们能拥有这样一座图书馆感到骄傲。”市民廖宁认为,衢州图书馆的公共精神,会潜移默化影响衢城的公共生活和城市品质。

  就像纽约公共图书馆所宣示的那样:“如果纽约要真正成为一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文化中心,它还必须有一个伟大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