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新闻
  • 天图简讯
  • 业界动态
  • 公告栏
  • 媒体报道
  • 活动预告
  • 在线视频
  • 预决算公开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新闻资讯>>业界动态

还有多少人经常去图书馆?
发布时间:2011-09-18

        网络时代,一切都变得触手可及。看电影可以上网。读书可以上网。查阅资料可以上网。几乎没有什么东西不能在网上搞定。因此,自古以来颇受世人推崇的读书,在眼花缭乱的信息时代,方式也从实体变成了虚拟,资源从有限变成了无限。

  在网络资讯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图书馆受到严峻挑战,但图书馆真的被边缘化了吗?

  在网络时代,很多人都用上了电脑、手机这样的阅读工具,传统图书馆的阅读功能正在消退。近日,记者走访了大连市部分图书馆,发现尽管还是有很多人保留着到图书馆借阅图书的习惯,但是读者群的固定化和逐步流失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新兴媒体的挑战,大连图书馆走上了数字化革命的道路。

  直击

  老读者风雨无阻,每天到图书馆读书五六个小时

  静。走进大连市图书馆的各层阅览室,唯一的感觉就是静,静得就像小时候课文中提到的那样掉根绣花针都能听到。

  在三楼的阅览室里,记者看到有二十几个人正在看书。看他们年纪,要么是退休人员,要么是书桌上放着书包的在校学生,他们的专注与这里的安静气氛融为一体,静谧得让人不忍打扰。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位戴着老花镜满头银发的老人,他正聚精会神地看《参考消息》。当记者试图与他聊聊时,他将食指放在了嘴上,做出了个“嘘”的手势。我按照老人的要求,用纸和笔与他交流起来,完成了一次特殊的采访。

  老人姓胡,今年74岁,家住在图书馆附近的莲花小区。退休前,他在西岗的一所中学任教,那时就养成了节假日到图书馆阅读的习惯。因为经常到图书馆“充电”,所以他的讲课经常是旁征博引,深受同学们的喜爱。退休后,胡老师每天都徒步来到图书馆,他说徒步是为了锻炼身体,阅读是为了及时了解国内外的大事。他最喜欢看军事、政治、经济、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报刊和书籍。胡老师说,家里本来也有不少书刊和报纸,但来图书馆看书是一种享受。不管刮风下雨,他每天都要来这里阅读五六个小时。

  现象

  书桌安在图书馆,1500个座位供不应求

  正带孩子在市图书馆借书的金少杰女士说,这里的故事书、启蒙教育书很多,她一周最少来两次。“小孩子书看得快扔得快,如果买是笔不小的支出,到图书馆借阅省了不少钱。”一些读者将书桌从家中“搬”到了图书馆。“这里学习氛围很好,心很静。”来自海事大学的学生邱志国告诉记者,他和几个同学一早就坐车来这里,要到下午5点才回学校。“这里书比学校图书馆多,环境又好,感觉很享受。”冲着备受称许的环境,一到寒暑假,有的家长甚至把孩子“寄放”在图书馆。高人气让图书馆1500个座位供不应求,一到周末高峰期还要早早来占座位。

  分析

  在图书馆查资料更可靠

  正在图书馆四楼查阅明清小说的小于说,他正在准备明清小说论文,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因此,图书馆成了他的“资料库”。小于称,他平时很少来图书馆看书,对于90后的他来说,上网读书更为方便、快捷,很多时候他都在各大读书网站看自己喜欢的小说、杂志,只有需要查阅专业资料的时候,他才会到图书馆来查找。“对于写作或写论文,来图书馆查找资料更为可靠些!”他说,他是一名流动读者,并不是图书馆的固定读者。

  据了解,在图书馆里像小于这样的不固定读者也很多,他们或者是为了查阅资料,或者感觉图书馆环境安宁,是学习的最佳环境。还有的人是怀念那久违了的墨香,或者想重新坐在一起共同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隔三差五到这里嗅一下文化的味道。

  展望

  让网上阅读

  与传统阅读互补

  大连市图书馆副馆长王连君告诉记者,由于受网络等新型阅读工具的冲击,图书馆确实存在不同程度读者流失的状况,尤其是一些区县级图书馆,这种现象更为明显。与此同时,图书馆在读者结构上也出现了“老化”现象,据统计,在一些区县级图书馆内,年轻读者的比例还不足30%。

  据分析,图书馆“读者流失”,主要是指传统的纸质媒体的读者群的流失。网络冲击、经费短缺、新增图书量、报纸期刊订阅、读者服务及现代技术运用等多方面达不到读者需求,都是图书馆发展的瓶颈。

  为了让读者重新回到图书馆,大连市图书馆也在努力寻求突破之路,除了保持自己的特色之外,一些高科技产品已进入了图书馆。王连君说,大连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将使网上阅读与传统阅读形成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