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新闻
  • 天图简讯
  • 业界动态
  • 公告栏
  • 媒体报道
  • 活动预告
  • 在线视频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新闻资讯>>业界动态

公共图书馆:精神文化生活的“大餐”
发布时间:2013-04-06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惠及13亿人口的“文化民生工程”。

党的十八大强调必须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以满足老百姓读书看报的需求为中心,为老百姓创造公平、自由获取知识和信息,以及进行文化鉴赏、参与文化活动的便利条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化解本领恐慌危机

改革开放前,我国公共文化设施比较落后,内容单一,谈不上优质服务。现在,经过30多年的快速建设和发展,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遍布全国各地。一个以2850家公共图书馆,4195个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和文化站,2252个博物馆,30万个农家书屋为载体的覆盖全国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初步建成。这一惠及13亿人口的“文化民生工程”的成绩单,毫无疑问已经成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中,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走在前列。

在新时期,从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从阵地服务到泛在服务,公共图书馆发展方向正在发生迅猛而深刻的变化。面对这些变化,有的图书馆与时俱进、迎难而上,比较成功地完成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知识结构和工作理念的转型,完成了管理技能和服务水平的升级,较好地解决了本领恐慌问题。但有的图书馆引进了一些高学历的非图书情报专业人员,他们缺乏职业认同感,职称评定难,职务上升空间小,普遍存在本领恐慌,职业危机严重。特别是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云计算”等一度造成图书馆上上下下为“技术”而癫狂。有的图书馆领导越来越倾心于技术的发展、设备的更新,甚至认为数字图书馆是“键盘上的图书馆”,只要用计算机武装起来,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另外,自动化技术的引入和系统的应用,打破了原有工作流程和工序划分格局,因为掌握技术含量的不同,岗位技术密集度不同,工作人员之间又产生了“技术贵族”与“技术平民”的鸿沟,团队合作精神被弱化,严重影响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社会形象。发挥公共图书馆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作用,必须化解以上存在的本领恐慌危机。

满足人民多样化需求

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在服务社会方面职能不同,高校图书馆偏重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公共图书馆大多数服务于普通市民,即通过增强公共图书馆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为民众提供阅读、信息查询等服务,以养成其良好的阅读习惯,传承文化,培养想象力,激发创造力,提升鉴赏力。

实现上述公共图书馆职能的路径较多,免费开放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惠及更多百姓,这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人民群众的福祉所在。免费开放对于原本就爱看书的人来讲,可能只是“花钱”与“不花钱”的区别,但对于广大普通民众而言,或许是“从未来过”与“从此常来”的区别。只有免费了,才有“惠及”和公共普及的可能,服务社会的目标才能实现。

近年来,免费开放让人们深切感受到了许多公共文化场馆在服务质量和水平上的明显变化。2012 年1月,微博上转发的一条新闻引起了网民的热议:杭州图书馆新馆对外宣布“不会拒绝任何一个人入内”,几乎每个杭州人都可以在15分钟内,找到你需要的文化活动场所;免费的图书流通服务网络——只需登录该馆的系统,就可以借到这个城市任何一个纳入体系的图书馆的书。免费开放的文化设施还包括针对青少年学生的“第二课堂”、针对普通市民的“人文大讲堂”等。此外,该市公共图书馆还把“一证通”工程的服务延伸到村图书室,为村图书室带来了新的办室理念和服务模式,城乡一体化初见成效。在深圳,“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的诞生,让借书、还书如同在银行ATM机上存取款一样便捷自如。可见,只要树立了“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工作理念,政府投资到位,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形式,不空谈,办实事,解决广大群众读书难的问题,还是有办法的。

当然,上述图书馆的科学理念还没有在一些地方完全落实到位。有的地方政府大楼越盖越豪华、马路越修越宽广,而公共图书馆有名无实,农村图书室名存实亡,反差非常强烈;有的领导为了异化的“政绩观”,热衷于建设标志性的图书馆,但对这些图书馆如何有效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却考虑不多。另外,图书馆部分场馆的出租挪用,直到现在还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今天,如何保障公共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充分发挥,让公共资源真正回归公共,使之切实惠及百姓,应该成为一种制度和共识。建设惠及13亿人民的“文化民生工程”,让越来越多的百姓可以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提升素质,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是我们每个图书馆人应该肩负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