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新闻
  • 天图简讯
  • 业界动态
  • 公告栏
  • 媒体报道
  • 活动预告
  • 在线视频
  • 预决算公开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新闻资讯>>业界动态

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在去图书馆的路上
发布时间:2013-09-05

       纵观沈阳市各类图书馆的发展轨迹,如今已经完全颠覆了传统定义,不但开始走进社区、走进街道,而且也将图书馆的功能延伸进学习、文化、娱乐等多个方面,为市民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生活8月24日,沈阳市图书馆“星期六剧场”开门纳客。于琪、周智光压轴出场,表演了《弄不明白》、《说广告》两段经典相声,能容纳四百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观众的掌声、笑声混成一片。

        家住在市图书馆附近的老陈就是观众之一,他不无感慨的说,图书馆功能的巨大变化,也让他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起来。

        沈阳市文广局则把这种图书馆的“变形”模式称为市民生活第三空间。比如沈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开展的“童升国学堂”、“少图讲坛”,市图书馆的系列读书讲座等等,以及不断和博物馆、美术馆的联动合作,展现了其第三空间的内涵,同时发挥出图书馆的传播文化,体现价值,服务社会的积极作用。

        相关负责人表示,现代图书馆已经不再是单一阅读的地方,而是公共文化服务综合体,不但能够满足读者借书、看书需要,还能满足人们观影、观展、看戏等多种文化需求。把公共图书馆打造成功能多元、服务多样,除工作和家庭之外的文化休闲“第三空间”,使“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在去图书馆的路上”成为一种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沈阳市文广局正朝着这一目标一步步地迈进。

        延伸阅读

        沈阳市“图书馆生活时代”来临

        茶余饭后或周末休息时间,走进小区、街道或者附近的公共图书馆,在书海里给自己“充电”、缓释生活节奏,或者参加图书馆举办的各种比赛及文娱活动,我们的生活将越来越充满文化的质感美。

        是的,这不是梦想,因为已经成为现实。

        据《沈阳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规划》(草),沈阳市将打造十五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基层图书馆是十五分文化圈的重要基点,截至目前,以市图书馆为龙头,各区、县(市)图书馆为骨干,街道乡镇图书馆以及社区(村)图书室馆为分支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基本建成。

        这也预示着沈阳开始进入“图书馆生活时代”,人们开始享受各种图书馆散发的温情,“我家旁边就有图书馆”甚至成为沈阳人颇为骄傲的语句。

        在沈阳市文广局浩大图书馆工程下,很多开发企业看到了商机。据悉,目前便有新建楼盘项目在小区中尝试引进图书馆,巧借沈阳图书馆的发展大势。

        但沈阳市文广局却在开始下又一盘关于图书馆的棋:数字化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突破了传统图书馆受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使其成为全天候无地域的信息、知识获取地。数字图书馆突破图书馆的传统服务范围,使读者既可以选择纸质图书、资料的同时,也可以选择数字化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多形式的阅读、学习。目前,沈阳市的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进入了加速推进阶段。

        同时,图书“一卡通”服务是《沈阳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规划》内容之一。这项工作借鉴了国内外同类工作的相关经验,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以沈阳市图书馆为中心图书馆,各区、县(市)级图书馆为分中心图书馆,街道、乡镇级图书馆为终端,采取“以城市辐射农村”的方式,读者在任意一个联网馆办理沈阳市公共图书馆联合读者卡——“一卡通”,就等于拥有了所有联网馆的服务承诺,可以在任意一家联网馆借阅图书资料、在线浏览数字资源,从而为读者更广泛、更便捷地利用图书馆资源提供便利条件。

        图书馆“一卡通”工程将分两步实施,第一步是在2015年前,实现市级图书馆和中心城区区级图书馆的通借通还。第二步是在2017年前实现全域通借通还。 北国网、辽沈晚报记者冯世廷

        数字解读

        沈阳公共图书馆

        19

        家

        全市共有市及区县级公共图书馆19家

        580

        多万册

        全市公共图书馆馆藏图书580多万册

        2945

        家

        沈阳市图书馆、沈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及各县、区(市)公共图书馆在全市范围内共建有分馆、流动站,乡镇、街道、社区图书室,农家书屋总计2945家。

        485

        家其中,分馆、流动站485家

        174

        家乡镇、街道图书室174家

        957

        家社区图书室957家

        1329

        家

        农家书屋1329家

        这些分馆、流动站、图书室以及农家书屋遍布我市的街道社区、乡镇村屯、部队厂矿、领导机关和各企事业单位,构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发挥着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重大积极作用,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